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看到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相应,中国人的文化价值和人格等心理变化则表现为从传统性到现代的转变:男女平等、平权开放,独立自主、乐观进取、尊重情感等,人们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一方面,和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健康素养的提高有关系,另一方面,心理问题已确实成为困扰社会各界的现实问题。
文献研究表明,中国青少年的焦虑情绪从1992年到2017年间一直在上升(辛自强 等, 2011;辛自强, 2009;张迪, 2015; Xin et al.,2010; Xin et al., 2020);中国人的抑郁情绪在青少年和老年人中都有上升的趋势(李晓敏,韩布新, 2012;聂晓璐 等, 2013;辛自强,张梅, 2009;闫志民 等, 2014)。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负面情绪体验显著增加,而积极情绪变化不显著;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中小学生群体呈下降趋势,教师群体呈下降趋势,女性呈下降趋势。以上进一步印证心理健康问题亟需要得到重视并解决。
今天的科普讲座,我结合本人多年临床咨询的经验,主要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做分享:心理健康观、心理问题观、如何应对。
一、心理健康观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阿拉木图召开国际会议,强调: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缺陷。
什么是心理健康这一问题在心理学界说法不一。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四个标准: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有学者从动态平衡的角度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本质是一个过程,是心理系统自动调节的平衡化机制的正常运转。
国内学者蔡焯基等人通过对全国各省市对心理健康方面有长期深入研究的精神卫生或心理学领域的专家进行调研,制定了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及评价要素,该标准分为3个层面: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自我和谐包括3个方面:①认识自我,感受安全,个体能够自我认识,恰当地评价自己,自我接纳,拥有 对 人 身 安 全、生 活 稳 定 等 的 基 本 安 全感;②自我学习,生活自立,个体拥有生活能力,能够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衣食住行、个体拥有学习的能力,从经验中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情绪稳定,反应适度,个体能够保持情绪基本稳定,以积极情绪为主,能够控制情绪变化。人际和谐指个体拥有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接纳他 人、处 理 与 保 持 基 本 的 人 际 交 往 关 系。
拥有人际满足,能够在人际互动中获得满足感。社会和谐是指个体能够适应环境,应对挫折,行为符合年龄、社会角色与所处的环境,行为协调一致,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
综合以上,我是这么认为的:
1、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绝对的完美。
心理的“正常”和“异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和绝对的界限,而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连续谱。
2、判断心理健康应兼顾内外两方面
内:心理机能健全、正当手段满足需要
外:行为符合规范、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
3、心理健康有不同层次:
积极的:高层次、有价值目标
消极的:适应和平衡,内心没有冲突
4、心理健康归根结底是一种人生态度
非超控制(神经质),非失控制(反社会),开放、乐于吸取新经验,积极眼光看问题,放弃做完人的目标。
二、心理问题观
(一)常见的心理问题
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障碍性心理问题;心理疾病
大多数人是发展性问题和适应性问题,一部分人存在障碍性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症、抑郁症,内心冲突引发心理失调,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严重的心理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病,在人群中所占比例约17.5%(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生谢斌,2017),我们国家不算高的,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范围内终生患病率是四分之一,每四个里面就有一个,比例为25%。
(二)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其中,生物因素指的是遗传、体质、疾病、性别、年龄等;心理因素指的是家庭环境、早期经验、人格特征、认知模式等;社会因素指的是生活事件、环境等。
(三)压力是如何引发心理问题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问题主要由内心的不协调导致,是某种压力下的一个结果,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突发事件,被心理学界定为应激源,是导致一个人内心产生不平衡状态的来源。
但是,压力并不直接导致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常常是自我防御的结果。自我防御是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通过对现实的伪造和曲解来维持心理平衡,保护自我不受伤害。
原始低级的自我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个人在婴儿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机制,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二级防御机制):此类机制出现于青春期,成年人中出现也是属于正常的。包括内向投射、退化、幻想等。
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升华、补偿、幽默等。
每一种不合理的应对方式背后,会存在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七种常见的不合理信念:以偏概全、非此即彼、妄下结论、情绪化推理
想当然、否定正面思考、自我责怪。
三、如何应对?
(一)关于抑郁症的一些常识
1、特点
患病率高
容易反复发作
容易伴发其它疾病
自杀危险性高
个别人不经治疗自发痊愈
接受治疗的比例低
药物治疗时间要长,以降低复发的概率
反复发作多次或持续时间长,建议终生服药,如果只接受药物治疗的话
2、典型症状
情绪低落、郁闷、不开心
缺乏兴趣
食欲/体重问题
睡眠问题
言语动作缓慢/坐立不安
疲乏无力
思考/注意力/记忆问题
无价值感/自责/内疚/缺乏自信/无用感
感到活着没有意思/有自杀想法/自杀行为
性欲改变(非通用)
悲观绝望(非通用)
(二)心理保健的基本常识
1、科学的心理素养观:
观念一:有心理问题寻求社会支持
观念二:烦恼的根源是我们的认知,而不是问题本身
观念三:借助于重新组织知觉和思考,可以改变自己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2、学习驳斥非理性想法:
l 这想法是不是事实?它有什么根据?
l 这想法是否符合逻辑?
l 这想法是否与情境相适应?
l 这想法是不是善意的?
l 这想法是否对自己有利?(是否阻碍我达到目标?是否引起我的情绪困扰?是否破坏我与他人的关系?)
l 对这种情况我是否真的不能忍受?
l 这种情况是否不可改变?
3、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Social support system)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和新的社会援助。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4、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经常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