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7日,行政楼东配楼302会议室内,全体大学美育教师一起进行了一期读书分享会,本期分享的主题是“建筑之美和建筑学科美育”,主讲老师是王新立博士。
首先,王老师分享了建筑美学的文化生产机制。
建筑在远古时期,就已成为人类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何人都离不开建筑。建筑美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建筑美的生成机制包括三个要点:来源于客体的审美属性,取决于主体的审美需要,产生于建筑审美活动之中。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结合各种类型建筑的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阐释建筑审美的心理过程,揭示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提高建筑审美能力,指导建筑创作实践,陶冶建筑审美情操。
之后,王老师给大家讲解了我国古代主要代表性建筑的分类和审美特征。
建筑的美,体现在每一部分非常直观的目的性中,建筑的每一部分的位置,尺寸和形状有一种类似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每一部分所承载的恰是它所能胜任的,每一部分又恰好是在它必需的位置。
同样建筑每一部分的形态也是由其目的和它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所决定,而不是由人们任意规定。例如飞檐、拱顶,包括前面提到的的横梁、圆顶,其形态全部是由其目的所规定的,至于上面的图案、雕刻等修饰则不属于建筑艺术的范围,而是美术、雕塑等类别。
建筑艺术的作品很少纯粹是为了审美的目的而完成的,审美的目的反而是附属于其他与艺术不相干的实用目的之下。建筑艺术家的伟大之处在于实现实用目的的同时,还能达到审美的目的。
接着,王老师分享了对建筑学科美育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思考。认为建筑审美活动的完成是动态的、复杂的、多元的、具体的情感心理变化的过程。是人对建筑的生命体验活动和情感价值活动,具有超功利性、主体性、审美快感的综合性等主要特征。
从历时性特征看,建筑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分为建筑审美态度的形成,建筑审美感受的获得,建筑审美体验的展开和建筑审美超越的实现。
王老师主讲完毕,老师们热烈地参与到如何对建筑学科的学生进行学科美育的讨论中来。这次读书会,拓宽了老师们的思路,也对学科美育的进一步探究有很大帮助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