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关于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
为优化通识课程体系,适应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的素质要求,学校决定在现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规划和设置本科生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的六个“下功夫”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科学精神、人文艺术素养、健全人格和创新意识教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相统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原则
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改革发展基本遵循,实现从“学科为本”向“学生为本”转变、从“传授知识”向“提升素质”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教学相长”转变的“三个转变”目标。
(一)坚持立德树人,注重课程开放性。推进“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坚持古今融汇、中西贯通、文理渗透的开放心态,培养国际视野,克服专业教育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窄化倾向,把核心课程的思政元素与思政课程相对接,形成立体协同育人效应。
(二)坚持成果导向,注重课程引导性。核心课程是指通识课程中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身心健康等方面,对学生精神成长、能力提升和知识结构优化教育方面发挥重要而持久作用,充分体现学生核心素质诉求的课程。核心课程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标杆,在课程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起引导带动作用。注重根据核心课程取得的建设成果与教学效果,反向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不断改进核心课程的设计与教学。
(三)坚持以本为本,注重课程综合性。核心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要面向全体本科生,坚持广博、全面和均衡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科交叉与互融互通,注重加强对学科知识的综合概览、学科的方法论及探求知识的主要方法等方面的教育。
(四)坚持过程管理,注重课程规范性。核心课程建设期间坚持课程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相统一,通过全程监控、中期检查、结项验收等方式落实过程管理。以课程建设质量为保证,坚持分期分批、有进有退的弹性调节机制,保持核心课程的开放、动态与总体平衡。
三、建设思路
本着优化整合现有课程、开发全新课程与积极利用引进课程的整体思路,培育优秀教学团队,开发优质教学课程资源,着力建设五类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服务。
(一)立足学校实际,规划好课程设置。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优势和师资特点,我校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按学科和功能实行模块化设置,划分为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审美与艺术类、综合实践类等五个大类,每大类设置若干门核心课程。
1.人文科学类
人文科学类课程利于塑造灵魂、丰富学生心灵。主要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学、语言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领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社会与人性的思考能力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鉴赏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2.社会科学类
社会科学是人与人关系的规范理论,主要涵盖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在学习哲学思维的基础上,熟悉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概念和方法,加强对当代人类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人和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
3.自然科学类
自然科学类注重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主要涵盖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他工程技术等学科。重点要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认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意识,提高科学素养。
4.审美与艺术类
通过美育和艺术普及教育,以美育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主要涵盖艺术学、美学等,把现有的大学美育、艺术类通识课程、艺术展演、大学生艺术节等资源,融入钧瓷、豫剧等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及红色文化元素,打造相应素质教育核心课程。
5.综合实践类
该类侧重具有体验性与实践性课程或课程化活动。主要涵盖创新创业教育、暑期社会实践、劳动教育、体育学等方面,将报告会、讲坛讲座、学生社团、展出汇演、文艺沙龙、比赛竞赛、创业孵化等加以制度化、学分化,与第一课堂相对接,落实实践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
(二)找准着力点,凝练打造50门素质教育核心课程。
1.立足现有人文类、语言类通识课程,为学生提供必读应读书目,配套相应经典导读素材,利用翻转课堂等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写作、口头表达能力与人文情怀。
2.发挥学校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主干学科优势,以国家和河南省发展需要为导向,从专业融合、交叉发展、融通融合的角度整合开发相关社会科学类素质教育核心课程。
3.以学校现有数学、工程及计算机类通识课程为基础,扩大自然科学相关素质教学核心课程数量,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意识、培养科学精神。
4.依托现有大学美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艺术普及教育课程,开发艺术审美与心理健康类核心课程。加大心理、艺术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心理、艺术教育的社会化效益与作用。
5.充分利用校团委、各院系学生社团和常态化的课外实践或重要节日活动,通过合作承办或资助的方式,嵌入素质教育因素,通过顶层设计,逐步把第二课堂纳入课程化建设体系;利用校内外素质教育基地,落实素质实践教育,打造素质教育综合实践类核心课程。
四、建设举措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课程建设。通过“互联网+”模式,与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相配套开发网络课程,逐步形成线上精品课程系列,推进信息技术与素质教育教学的融合,拓宽素质教育的宽度和深度。
(二)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依托学院,按照“课程建设+团队建设”的模式,以名师为核心,专兼职结合,注意职称、年龄梯次,搞好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师资队伍培养与教学团队建设。
(三)落实教研室建设。根据核心课程类别,素质教育中心成立相关实体或虚拟教研室,统筹教学团队、课程材料,核心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等工作。
(四)加强素质教育培训。为提升师德修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定期开展相关专题或综合培训工作,促进教师素质教育“专业化”水平,提高素质教育教学能力。
(五)加强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深度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方法,打造线上线下融通,课内课外互动的学习空间。
(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参加跨学科、跨层次、跨地域的学业竞赛、建模大赛,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赛事,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的实践活动,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七)落实素质实践教育环节。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协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在现有格局下,着力推进部门联动,加强课堂教学实践因素和实践类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体验感与获得感。
2.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团队要注重吸纳“双师型”教师,校外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行业协会等实务部门权威人士,利用好校内外两方面优秀师资资源,加大团队建设的“实践”因素。
3.将学生社团活动、报告会、研讨会、艺术展演、文艺鉴赏、实务模拟、实地观摩、实习实训等第二课堂内容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纳入学分,形成制度机制,固化沉淀并逐步课程化。
4.加强劳动教育,逐步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化,通过劳动科学知识课程与劳动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学习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奋斗精神与劳动技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教务处统筹监督,素质教育中心组织协调,各教学单位成立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组,具体落实本单位通识课程及素质核心课程建设工作。
(二)加强项目和核心课程建设管理。
1.项目管理
列入建设项目的核心课程建设有效期为3年,学校加强过程管理,组织开展不定期抽查、期中检查,对建设目标及预期进行考核验收。对检查验收建设情况不佳或未达到建设目标的项目,采取警告至终止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处理。
2.课程教学要求
(1)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避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核心课程成绩的评定实行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应由反映整个学习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多种检测指标来决定。
(三)完善激励机制。
学校对每门立项建设的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按建设周期、分阶段划拨到位。承担建设任务的教学单位可给予相应配套经费支持。教学团队建立主讲教师培训研修机制,发挥优秀教师引领示范作用,推广优秀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探索素质核心课程的考核评价制度。
加强素质核心课程考核评价组织机构、评价标准建设;开展对素质核心课程的立项验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评价;积极开展课程自评,引进第三方评价机制, 逐步完善素质教育工作自评制度。
六、附则
本实施意见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素质教育中心负责解释。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年11月6日